入户资讯网入户一对一咨询服务
栏目:大专本科落户 人气:0 时间:2024-07-07 来源:网络
(985的学生如果知道老师是专科出身,会怎么想?)
尽管极力隐瞒专科经历,但当我看到带课班级的学生,应聘到一个可能接触到教师档案的职位时,感觉终究是瞒不住的。
现在能做的是尽量不让这名学生进到我们实验室,但实验室有不少本校升上来的,所以感觉还是瞒不住。
所以想问问,如果985学校的学生知道他们老师是专科出身,会有什么想法?
或者,高层次学校的学生知道他们的老师出身低层次的学校,会怎么想?
老师背景:高考—专科—专升本—考上211研究生—考上985博士—留校担任老师
学生A:我靠!一个专科出身的人还来当我们的老师,行不行呀?!
学生B:原本以为老师是名校海归,未曾想到他只是专科出身。
在中国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一个“专科生”想要跃升为“985院校老师”,背后是要付出多少艰辛努力和承受多少来自周围的冷嘲热讽。
在他身上,
不仅仅能学到知识,
应该还能学到一些难能可贵的品质。
两个字NB!三个字真NB!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我是真的觉得NB。
看了眼题主资料,在复旦大学读的博士,现在又在985高校任教,别的都不说,我就以末流984.5——山东大学的教师招聘条件为例来猜测一下题主的背景。
我从官网上摘取了部分招聘原则和基本条件,如下:
一、招聘原则
招聘原则是:统筹规划,保障重点,提高质量,持续发展。
3.提高质量。为不断提高招聘人才的总体学术水平和发展潜质,各单位应着重延揽招聘以下三方面人才:
1、优秀学术带头人;2、青年学术骨干,特别是海外优秀留学回国人员;3、国内著名院校的优秀应届博士毕业生和博士后出站人员。
优秀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及海外优秀留学归国人员应常年物色延揽,随时评议聘用。
二、基本条件
1.热爱高等教育事业,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够团结协作。
2.具有博士学位或本学科最高学位(体育、艺术、对外汉语、公共外语等专业如聘用硕士须经学校批准),原则上第一学历系在国内外著名院校全日制普通本科毕业,并取得相应学位;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经过短期培训,能够胜任双语教学;具有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
3.年富力强,身体健康。新招聘的教师,博士毕业生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2岁;博士后出站人员年龄不超过35岁;具有教授专业技术职务者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0岁。[1]
招聘的基本原则里有一句,“原则上第一学历是国内外著名院校全日制本科毕业”,题主既然是专科毕业,说明肯定在原则之外,能让高校破例录取,说明题主肯定有其他过人之处。
我觉得,最起码也得是满足招聘原则里的优秀博士应届生才有机会能入选高校吧?
另外,按照基本的年龄限制,在专升本要浪费一年的情况下,题主还能在三十二岁以前就能博士毕业,我是真的觉得挺强的。
以我个人来说,在我没有读研之前,我以为,很多人不愿意读博是因为不想。
在我读了研以后,我才发现,不是不想读博,是不能读博。
搞科研真的是太难了,至少我不是这块料。
我憋了一年,连一篇像样的毕业论文都写不出来,我有什么理由去看不起题主——一个能够在像复旦这样的顶级院校顺利毕业的优秀博士?
题主是真的优秀,我也是真的佩服。
我们一个老师上课时,经常给我们讲到一个例子,说他带过最优秀最努力的一个学生就是专科毕业的。
专升本考到了我们学校读研,然后博士去了北京某著名院校,毕业后留在了高校任职。
所以你看,专科的起点根本不影响一个人的优秀,相反,反而证明了其在此过程中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努力也是天赋的一种。我们有什么理由看不起努力的人呢?
最后,借@曾加老师的一个答案送给在座的各位。(已获得作者授权)
在这个社会上,存在两套评价人的标准。一套按照学校,一套按照能力。
按照【学校】来评价人的标准(称为A标准)大约是这样的:[2]而在按照【能力】来评价人的标准(称为B标准)中,学校的分布大约是这样的:[2]平均来讲,从好学校出来的人,会拥有更高的能力,但个体差异却很大。[2]
只要你愿意努力,哪怕你是专科,甚至没有上过学,也可以吊打985在读的学生。
题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学术这条路上,他已经吊打了不知道多少像我一样混吃等死的学生了。
我是真的佩服题主。希望题主@影疏再接再厉,以后能在更高的地方看见您。
其实,考研真的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的,建议有需要的朋友可以提前准备一下考研,戳下面卡片可以免费领一份考研资料:
我是@Puddle,希望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如果我老师真是专科出身,那我只能跪着仰视他了。
如果老师专科出身,没有几把刷子,怎么可能在985高校拿到教职?
你当985高校眼瞎么?
不过,说实话,学生并不怎么关心老师的出身,而是他上课点不点名、给分大不大方、期末划不划重点,其次也会八卦一下老师的个人爱好、婚恋、颜值。
一言以蔽之,学生总体上没有那么“社会”。
我来自问自答啦(>▽<)
五百多个回答差不多都看了,有很多想说的。想编辑问题却发现上了热榜不能编辑了(lll¬ω¬)
先说一下我对专科出身不自信的原因
其实直到博后阶段,我都没有因专科出身而不自信。最多就是遗憾没有考上本科,并且觉得读研、读博完全可以弥补这个遗憾。但是博后出站找教职的过程,却因第一学历专科而备受打击。曾有个二本学校,在我投简历之后,专门打电话过来嘲讽我的第一学历。还有个211,打电话过来别的什么都没问,只问了一个问题:我们看到你的简历,XX大学那段只有三年,你是专科毕业吗?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对方很快就挂了电话。
受到接二连三的打击后,我甚至考虑应聘高职院校。所以当拿到这个985学校的左边offer右边时,真是难以置信。(庆幸没有越投越低,感觉找工作跟投文章类似,投ACSnano被秒拒的文章,转投Nature子刊(不是Sci.Rep.哦)却中了;投二区不中的文章,转投一区却中了。)
但短暂的开心之后就是焦虑。担心未来的同事、学生知道我的专科经历后会有想法。曾想隐瞒这段经历,但很快就发现这是不可能的。申请科研经费、人才项目等,个人简历要精确到月,且不能断,还有负责形式审查的老师把关。
瞒不住同事,能瞒住学生也行,但是发现似乎也瞒不住,所以就提出这个问题。
看了大家的回答就释然了
当看到很多人说不会因出身而有偏见时,还是挺开心的,果然是我多虑了。
不让学生进实验室的的想法是不对的,顺其自然,知道就知道吧。
带了两门专业课,很久没看过教材,曾担心课本上的知识都忘光了,没东西给学生讲。看看书、看看老教师的课件,上台讲课也没什么问题。课堂上提问,学生回应也挺积极,看来走神的不多。就是板书写得少,一次课可能就写几个字,看来不能成为“只会对着PPT念”的老师,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
知乎小透明,提个问题被选进全站热榜,实在是受宠若惊。这个题图,是知乎要发给我的妹子吗( ̄△ ̄;)
说一个哈工大人人皆知的传奇人物!高会军教授!
高会军(1976.1-),男,汉族,黑龙江省集贤县人,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工大交叉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智能控制与系统研究所所长,IEEEFellow;全国青联常委、黑龙江省青联副主席、香港大学荣誉教授。
1976年1月10日,高会军出生于黑龙江集贤县的一个普通家庭里。虽然高会军的出身并不高贵,但是他的父母对于他可以说是无尽的宠爱。对于他不想做的事情,父母从不强迫他。那怕是学习,父母也从没有管过高会军。或许正是因为父母的这般“溺爱”,让高会军少年时期有些“放纵”自己,对学业从不上心。
不可否认,高会军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从上学的时候开始,高会军便总是心不在焉的。对于学习他也并非没有一点兴趣,相反的是,他非常喜爱学习,但是由于更加喜欢玩的缘故,导致没有时间去学习。所以一直以来,高会军的成绩都忽上忽下,既不能说好,也不能说差。
因为家贫,再加上父亲身体不好,初中毕业时他选择了读中专,以便毕业后分配工作,补贴家用。1991年,他到离家几千公里的陕西第一工业学校(今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就读。4年中专毕业后,来自父母师长的鼓励让高会军产生了继续求学的信念。
这时的高会军已经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在工厂里当磨工,工作需要三班倒,作息时间很不规律,待遇还低。省吃俭用之余,他需要借钱来买大学本科教材、交报名费,因为常常在机床边边工作边学习,书本上占满了机床溅出的油渍;为了节省车费,他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单位、报名点和考点;没有老师指导,他就自己专研课本,摸索重点……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两年半的时间里高会军克服了种种困难,自学考试本科要求的15门课程,他全部一次通过,获得了机电一体化工程专业本科学历。也正是这段经历,培养了他超强的自学能力。
不满足进步的车轮。当时的高会军,目标并不像现在这样明确,他只是觉得自己还有能力再学点东西。强烈的信念促使他走上考研的道路。“当你知道自己不行,但还是想获得成功时,唯一的途径就是比别人付出更多。”天道酬勤,高会军最后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虽然没有被第一志愿录取,却也调剂到了沈阳工业大学,圆了读研梦。读硕士期间,他抓住每一分、每一秒用功学习。临近毕业,同学们都忙着在各种高薪职位间选择,高会军却还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于是又下决心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2001年,高会军考入哈工大,在导师指导下开始做研究,并逐渐摸索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如鱼得水的在科研的海洋遨游。2005年后,他顺利获得博士学位,留校任教,并作为年轻拔尖人才得到哈工大教授职称评定委员会的一致认可。29岁这一年,他成为哈工大历史上唯一一位由讲师直接破格晋升为教授的学者,也成为哈工大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哈工大控制学科历史上获得的第一个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在高会军的履历表中,只能找到中专、自考本科、硕士和博士经历,而高中和全日制本科教育两栏均为空白,可他却是哈工大职称晋升名册上唯一一位由讲师直接晋升为教授的学者,并在30岁时成为哈工大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从中专生到博士生导师,华丽转身的背后,支撑他的是超乎常人的付出和信念的坚守。
他小时候家里穷,父亲靠干体力活挣钱养家,母亲没有工作,靠缝纫手艺挣钱补贴家用。由于工作环境恶劣,父亲不幸患上了骨股头坏死这一重病,使家里的经济条件雪上加霜。1991年,他15岁初中毕业时,家境的贫困和父亲的重病,使他不得不放弃高中、报考中专以减轻家里负担。
四年中专毕业后,他有了第一份工作,但是来自父母及师长的鼓励让他重生了继续求学的信念,由此他踏上了充满荆棘的自考之路。当时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工作需要三班倒,作息时间很不规律。为了自学考试,他常常是在机床边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书本上沾满了机床溅出的油渍;他为了节省车费、骑着自行车在古城西安往返于单位、报名点和考点;他那时的生活常常是入不敷出,需要借钱买资料、交报名费;遇到难点问题,他常常彻夜难眠又无人请教,在痛苦与无助面前,多少次想放弃却又咬着牙坚持下来……就这样,在两年半的时间里,他自学考试本科要求的15门课程全部一次通过,攻下了机电一体化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证书。
不满是进步的车轮,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走上了考研的道路。为此他请了长假,没有工资,仅靠着一点点积蓄和家里的支持度过了那段埋头苦读的岁月。天道酬勤,研究生入学考试他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来到了沈阳工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有过苦难经历后,他知道这个学习的机会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在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他抓住一分一秒的时间去补习英语、去学习专业知识。毕业时,同学都在各种高薪职位间选择,但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下定决心再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这一次,他把目标定在了哈尔滨工业大学。2001年,他顺利进入哈工大航天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始做研究,逐渐摸索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经过四年寒窗苦读于2005年顺利拿到博士学位。
教育经历
2005.10—2007.09加拿大Alberta大学PostdoctoralFellow;
2003.11—2004.08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ResearchAssociate;
2001.03—2005.04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
1998.09—2001.03沈阳工业大学电机与电气专业硕士;
1995.07—1998.09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电一体化工程专业本科;
1991.09—1995.07陕西第一工业学校机械制造专业中专。
我是@恍然如梦,一个误入理工科的文科男……
扫描上面二维码,微信咨询
落户咨询热线:13671738356
公司地址: 上海市徐汇区虹桥路777号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