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户资讯网入户一对一咨询服务

入户服务分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应届生落户

上海放宽落户政策,4所大学毕业生可直接落户本地,学生想法不一

栏目:应届生落户 人气:0 时间:2023-01-07 来源:网络


上海放宽落户政策,4所大学毕业生可直接落户本地,学生想法不一

(上海放宽落户政策,4所大学毕业生可直接落户本地,学生想法不一)

  文/米糖说教育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报考大城市的高校,毕业后想留在本地工作。

  但是外地的学生,想要留在大学所在的地区并不容易,户口会成为首要的问题。虽然说在大一开学的时候,学校会给所有学生一次迁户口的机会,学生们可以利用这次机会,将户口迁到学校。

  但是在毕业之后,学校并不会长久帮助学生管理,并且学生在大学期间迁到学校的户口,仅仅是临时性质的户口,不能享受买房或者是买车的福利,通俗一点来讲,就是这种类型的学生并不是本地人。那么为什么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学生想要将户口迁到学校当地呢?

  大城市经济发展,就业机会更多

  一所快速发展的城市,经济和教育都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发达的城市,拥有的优质大学数量也会比较多,比如说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而教育发展也会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因为本地会有很多渴望人才的大型企业。

  所以将户口迁到学校所在地,学生们毕业之后直接留在本地,可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并且薪资待遇也会比较高,整体上之后的发展也会更好,这也是其中一个理由。

  成为大城市的“本地人”,对未来更有好处

  如果学生毕业之后在大城市工作,获得了本地的户口,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会成为本地人,也能拥有更好的未来。将来自己的孩子出生之后直接拥有大城市的户口,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都会比之前有优势,享受更好的资源

  近年来各个城市发展迅速,一线城市确立之后,现在新一线城市也已经出炉了。面对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很多地区都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想要留住人才,让这些人才可以为了本地的建设发光发热。

  而大都市上海也不例外,为了可以留住人才,上海放宽了落户的政策。只要是指定高校的毕业生,就可以落户上海。这其中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还有复旦大学。这四所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可以免去繁琐的积分政策,直接落户在上海。

  北京、上海、广州还有深圳,是最早确定的一线城市,经济发展迅速,教育资源丰富,薪资待遇普遍比较高,当然物价也并不低。但是只要是这4所学校的毕业生,就可以直接落户上海,真的是很优惠的政策了。

  不过很多学生对这个政策的想法并不一致,有的学生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政策,想要将户口迁到上海来,以后就可以成为“上海人”了。但是也有很多学生觉得,上海的房价太贵了,就算是给了可以落户的政策,想要在上海好的地段买一个房子,也并不是简单的事情。

  不管这几所学校的毕业生怎么选择,是否会到上海落户,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他们可以享受这个政策,有这个权利,而别的学生不具备这个条件,这也是名校的光环和力量。在目前社会的发展中,学习成绩确实代表着很多东西。

  如果学生现在还在初中和高中阶段,那么一定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只有好好学习学生的学习成绩才能得到提高,才能凭借自己的力量改变未来。名校毕业生有哪些特权?可以从三个方面说起。

  第一点,应聘大企业的敲门砖,现在很多企业在招聘的时候,都要求学生是985高校的毕业生。手握名校的毕业证书,就可以学生更好就业。

  第二点,更多的选择。只有985大学的毕业生可以参加选调生的考试,这个岗位的前景和待遇,相信很多人有了解。但是不是985大学毕业的学生,连报考的资格都没有。

  第三点,部分福利有优惠。其实很多地区为了留住人才都有相应的政策和优惠,这个政策只有985大学的毕业生才能享受,这也是名校的力量。

  笔者想说:

  对想要留在上海的学生来说,这个政策很实用,因为不用花费五年的时间,只要是这几所学校的毕业生就可以了。但是对于不想要留在上海的学生来说,可能这个政策就略显鸡肋了。

  在经济发达的城市里面学习、工作,可以享受更好的城市设施、硬件服务、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学生们要根据自己未来的发展和需求,谨慎选择。

  今日话题:如果给你这样的机会,你想要落户上海吗?

13671738356

扫描上面二维码,微信咨询

落户咨询热线:13671738356

公司地址: 上海市徐汇区虹桥路777号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

上一篇:出国留学毕业回国有没有好处?
下一篇:疫情背景下的高校毕业生如何顺利毕业,更好就业?上海推出三大举措促进就业

返回
列表